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培训课程 红色讲堂 红色文创 苏区人物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研究院简介
研究院证书
师资力量
基地展示
苏区教学点

会昌县

浏览:次  更新:2019-07-05

八一起义部队会昌战斗遗址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等指挥起义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一起义的成功震惊了国内外,蒋介石、汪精卫急忙调兵遣将讨伐。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起义部队挥师南下直取广东东江,8月26日进占瑞金县城。从缴获的敌军文件中得知,蒋介石嫡系钱大钧4个师1万余人,在会昌山一线构筑工事,同时桂系黄绍 竑部也从信丰往会昌赶,企图将起义军扼杀在会昌。为解南下后顾之忧,前敌委员会决定:趁两股敌人未会合,先破会昌之敌。

    8月30日早晨,起义军24师、3师和教导团先后从城东北、西北向敌军发起佯攻。由于起义军25师夜行军迷了路,未能投入战斗,上午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陈赓营长一连攻下三个山包后,左腿两处中弹,年近50的师党代表徐特立也参战,朱德从牺牲的战士旁捡起步枪向敌人射击;敌炮弹不时落在指挥所四围,而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聂荣臻等始终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中午时分,25师赶到,来不及做午饭,立即投入战斗,起义军各参战部队紧密配合,不断向敌军发起阵地攻坚战,激战到下午4时,起义军终于攻下会昌山,乘胜攻占县城,钱大钧弃轿仓皇南逃,这一仗歼敌5000余人,俘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辎重,起义军将士伤亡千余人。

  现在会昌山上仍存有当年的战壕、防空洞等。


文武坝粤赣省革命旧址群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会昌县城东北郊外的文武坝村邹屋,206国道从村旁经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瑞金约45千米。是一处带有浓重赣南客家韵味的红色旅游景区。

    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决定成立粤赣省。此后,粤赣省军区、0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少共粤赣省委陆续在此办公。1934年4月下旬,在第五次反“围剿”极其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从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来到粤赣省视察,历时三个月之久,期间登上会昌城外的岚山岭,回到文武坝邹屋住所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会昌》。文武坝革命旧址群前有绵水相拥,后有青山环抱,稻菽瓢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为传统的类似九井十八厅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屋内复原陈列着红军指战员物品。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在会昌设立粤赣省,同时建立了少共粤赣省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等工作部门,下辖会昌、于都、兴龙等十个少共县委,机关驻会昌文武坝。9月,少共粤赣省委作出关于《拥护全苏大会的决定》,就全省青少年积极参军参战和投身苏维埃建设等工作作出六项决定。1934年1月,在会昌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少共粤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刘英、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等省领导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李鹤鸣、阙廷竣、詹其林、刘新潮(刘建华)等为少共粤赣省委委员,李鹤鸣为书记。 


  在少共粤赣省委的领导下,各级少共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各项活动。粤赣省青少年大力加强“赤色-”,积极投身土地革命斗争,踊跃参军参战,为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和支援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粤赣省委旧址

image.png

    粤赣省委旧址位于会昌县文武坝镇文武坝村邹屋,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中共粤赣省委在这里领导军民开展革命斗争。现已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1933年8月,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设立粤赣省。9月6日,在会昌彭迳村成立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推举钟世斌任主席。12月23日,召开粤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选举林伯渠、刘晓、钟世斌等29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斯大林、加里宁、博古、洛甫、罗迈、-、毛泽东、项英、张国焘、王稼祥、-等12人为名誉主席,选举钟世斌为省苏主席,王孚善、邓学林为副主席。大会通过了拥护中央政府的决议、粤赣省苏大会致红军电、粤赣省苏大会告群众书等。粤赣省苏政府下设军事部、土地部、裁判部等14个工作部门,机关由彭迳迁至文武坝。全省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55万。 

  旧址为清末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一进厅,面阔五间21米,进深二间11.5米,占地面积241平方米,现基本保存原貌。厅堂外墙壁上留有红三军团当年书写的“贫农组织贫农会”、“雇农组织雇农工会”、“工人组织工会”等三条红军标语。

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中共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邓小平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


  邓小平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抵制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发展党员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县区乡各级党政组织;二是根据南线军事斗争需要,发展壮大赤卫军、游击队等13528人,采用灵活机动的“十六”字诀,粉碎国民党“围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视经济文化建设;四是积极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南线军民的革命热情。

  邓小平在会寻安卓有成效的工作,却受到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的无情打击,被错误的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主要代表,1933年3月被调离会昌。但他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逆境中坚定革命信念,坚持真理的高风亮节;密切联系群众,关爱民众的优良革命传统;至今在会寻安人民中传颂。

  旧址为清末客家民居,室内设复原陈列,有当年邓小平同志用过的脸盆和脸盆架,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战斗旧址-汉仙岩

    说到盘山战斗,就不能不提会昌筠门岭保卫战。据介绍,会昌县的筠门岭地处闽粤赣边陲,是江西通往福建、广东的必经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筠门岭成为中央苏区的南大门,拱卫着红都瑞金的安全。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在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下,组织了2个纵队6个师共36000人及1个航空大队、1个重炮团,对中央苏区南线发动进攻,其中以陈济棠部的第二纵队为进攻重点,试图进占中共粤赣省委、省苏机关所在地会昌城,从而威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敌我争夺的焦点随即集中于被称为中央苏区南大门的筠门岭。

    1934年4月初,筠门岭遭到了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的重兵围攻,驻筠门岭的红军主力部队红二十二师设置了三道防线进行防御。担任正面防守的红六十四团在第一道防线岔口进行了顽强阻击,后被迫退守至第二道防线盘古隘。盘古隘距筠门岭15公里,地形复杂,山道崎岖,地势险要,主峰即是盘山。盘山只有一条小道通往顶峰,是构筑护卫筠门岭前沿阵地的天然屏障。

   4月中旬,敌人以整师、整团的兵力开始强攻盘古隘,5架敌机对红军修筑的土木碉堡工事轮番轰炸。英勇的红六十四团依托地形坚守阵地,进行了三天两夜的顽强阻击。在歼灭敌人约一个营兵力的同时,红军自身的伤亡也较大。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六十四团主力陆续后撤至第三道防线筠门岭,担任掩护撤退任务的是红六十四团二营六连。在连长钟鸿义和指导员蔡保林的指挥下,红六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恶战的考验,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正当红六连准备撤出阵地时,敌人的排炮将通往山下的唯一小道炸塌,全连只好退守至盘山主峰。敌人为了活捉红军,蜂拥强攻。红六连班长张秀良和王万有等身负重伤的战士主动向连长请求断后。钟鸿义带领战士们含泪把被子撕成绳条连接起来,从后山40多米高的盘山悬崖滑下去,成功突围。而负责断后的张秀良和其他战士则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弹药耗尽后,战士们搬起石块狠狠砸击敌军。当敌人扑上来时,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抱着敌人跳下山崖,与敌人同归于尽。


会昌山红军医院旧址群

image.png

    会昌山红军医院旧址。1932年7、8月间红25军独立3师后方医院从筠门岭迁到这里。成立粤赣军区后,将此医院改为粤赣军区医院。当时有4名医生,10多名护士,20多个担架运输员。医院设有内科、外科、手术室。主要担负中央苏区南线部队和地方伤病员的治疗,为支援前线作出了贡献。

    旧址在会昌山(岚山岭)的半山寺,与会昌城仅一河之隔。半山寺是清乾隆年间建造,原为寺后改为“空中道”道堂。砖木结构,分上下两栋,下栋是二层楼房,楼下一厅两厢两耳房,是医院的诊断室、手术室、药房。楼上五间为工作人员住房。上栋是六间横排平房,为伤病员住房。旧址面宽21.2米,进深21米,占地面积441平方米。

    红军医院旧址左上角20米处是毛泽东同志诗词碑。《清乎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首光辉词章是毛泽东同志1934年到苏区南线前沿作军事调查之后,回到文武坝,于7月下旬一天清晨,他带领粤赣省委、省苏、省军区的刘晓、钟世斌、何长工等领导同志从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江,经五里排、黄坊,健步登上会昌城外高峰--会昌山。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纵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锦绣河山,满怀豪情,回到文武坝,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光辉词章。

    红军医院后山顶是会昌山主峰,海拔400米。会昌山是“八一”起义军会昌山战斗遗址。会昌山战斗是起义军挥师南下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这次战斗是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亲自指挥下,英勇战斗,战果辉煌。歼灭敌军四个团,俘虏敌官兵900余人,缴枪1000余支。会昌山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革命士气,沉重打击了敌人。它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八一”起义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一页。遗址上留有作战时用过的战壕、防空洞可供参观。

    红军医院旧址左前方60米处是革命纪念亭,名曰“望粤亭”。由两个六角亭连为一体成“鸳鸯亭”。纪念亭往下约100米是“革命烈士纪念塔”,是为纪念第二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光荣牺牲的会昌籍革命烈士而建的一座纪念塔。塔为砖石混凝土结构,四方形。塔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塔身,高12米,正方形边宽2.6米,顶上一面大红旗,旗高2米,旗宽3米。垂塔身正面(朝南)镶嵌着“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字。下部为基座,基座平台边长10.4米,厚0.45米,四边中间设三级台阶 为入口,入口处宽3米,四周边用不锈钢为栏。塔身基座为五层,最底边长5.6米,高0.65米,面积31.36平方米;二层为装饰体,边长5.9米,高0.3米;三层边长4.9米,高0.94米,镌刻着全县7700多烈士英名;四层边长3.9米,高0.5米;五层边长2.6米,高0.5米。纪念塔占地面积l08平方米,通高15米。美观大方,庄严肃穆。

会昌山是一座具有光辉史迹的红色山头,革命旧址、纪念设施连成一个群体,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2007年,会昌革命历史纪念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7-2019 赣州市红色文化研究院  ICP备案:赣ICP备18002559号-2    技术支持:赣州网络公司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