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瑞金开始长征。10月20日,红3军团先头部队抵达信丰县新田镇罗峰头。21日,红4师向百石、古陂摸索前进。上午10时,当红军到达百石村时,被百石守敌信丰“铲共团”常备第二中队发现,双方交火,红军长征的第一仗由此打响。
80岁的退休老教师刘声亮,是村里现在唯一健在的见证了那场战斗的老人。虽说年届八旬,老人依然思路清晰。凭着儿时的记忆和大人们的讲述,他翔实地给我们讲述了那场战斗的经过。“那天刚好逢百石圩。听说要打仗了,赶集的群众一哄而散。上午10点钟左右,百石圩头的马公背山传来了枪声。”“那时国民党已经驻守在我们村,在百石圩旁的围岽岭上修筑了碉堡,碉堡四周布满了向附近村民征缴来的炒熟了的竹签,还拉了铁丝网,挖了壕沟,一条战壕由碉堡通向山脚下敌人把守的真君庙。”老人边说边比划,讲的十分投入。“刚开始,敌人认为只是小股红军,对红军进行阻击。红军几个冲锋就冲破了敌人的防线。国民党丢下碉堡,退到2公里外的大屋下的一座更加坚固的防守工事——万人祠。“红军把万人祠围了起来,叫敌人投降、让路。可敌人不但没投降,还先后开枪射伤了3名喊话的战士。傍晚时分,红军调来了大炮,第一炮没打中目标,第二炮打在了万人祠旁的一棵大樟树上,将树炸裂,第三炮将万人祠炸开,活捉了‘铲共团’常备第二中队中队长何德泮。”“那一仗打得很激烈,国民党兵死了几百人,红军也牺牲了不少,分别被埋在村边的两个地方。战斗中,洪超师长也被流弹击中牺牲了。”
刘声亮告诉记者,战斗结束后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来的红军越来越多,村里到处住满了红军,自己家两层楼的土砖房也住进了红军。不过在这里红军战士不可以随便进出,还安排了人放哨,像是个临时指挥部。哨兵不仅让他摸枪,还教他唱步哨军歌。“步哨注意看敌方,有疑莫慌张,报告不及就鸣枪……”说着说着,老人就唱了几句。“红军都非常和气,走时还给我家留下了10多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老人说,“这些钱币前些年被县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收藏了。我们小时候,父亲都不让我们碰这些东西,他讲拿这些东西出去会闯祸。”
据有关史料记载,百石战斗后,红军还先后经过了金鸡战斗、古陂战斗、安息之战等4次战斗,摧毁了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10月27日,担任中央红军长征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渡过信丰河。至此,中央红军长征部队全部渡过信丰河。
1930年夏,陈毅来到赣南组建红22军时,决定在信丰创办一所红军干部学校,校址选在信丰县黄泥排。
报名第一天,肖菊英和几位女同学挤在长长的队伍中格外显眼。经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审查,肖菊英等100多人成了红校第一批学员。8月的一天,红22军在黄家祠堂里举行开学典礼,陈毅做了重要讲话。陈毅的讲话非常精彩,祠堂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陈毅是红校校长,还兼任政治课教员。他的政治课上得很生动,深受学员们欢迎。陈毅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教学员们唱革命歌曲,和学员们一起下棋。肖菊英多才多艺,写诗绘画,唱歌弹琴,样样都能来上两手,从而拉近了与陈毅之间的距离。茶余饭后,他俩经常在一起畅谈学习马列主义的心得体会,议论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形势。他们越谈越投机,越谈越亲近,相互萌发了爱慕之情。 9月下旬,红校进行毕业考试。肖菊英分配到红22军政治部宣传科任宣传干事。培训班结束时,陈毅和肖菊英订下了婚事。红22军奉命离开信丰的前一天,陈毅骑马前往肖菊英家求婚,得到肖家父母同意。
10月间,肖菊英在江西省泰和县与陈毅结婚,一对红军恋人终成眷属。 1931年夏,中共赣南特委成立,中央苏区局任命陈毅为特委书记,肖菊英为特委机关秘书。此时,“左”倾错误已经在中央苏区贯彻执行,肃反严重扩大化。
赣南特委驻在兴国县城的李家祠,陈毅和肖菊英就住这幢宅子里。在这宅子里有一口井,深不可测,井口只有木板盖着,没有井栏。
一天,陈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去参加紧急会议。时值于都在肃反,陈毅担心自己遭到毒手,临行前,对肖菊英说:“小英,我此行可能凶多吉少。你我都不是AB团,对革命向来都很坚定。万一我三天之内回不来,可能就是已不在人世了,你不要过分悲伤,要充满信心,投身到革命战争中去。”后陈毅因故未能按时回家,肖菊英投井自尽。也有人说,她的死,纯属意外。那天晚上,月黑风高。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接着又传来狗叫声,可能肖菊英急忙前去开门,一脚踏空,落入了没有盖子的古井。
1927年10月下旬,中共江西省委委派省委候补委员汪群和肖韶等人,从赣西到赣南,建立了中共赣南特委,汪群为书记。下辖赣州县委、南康临时县委,于都中心支部、信丰特区委、兴国特别支部和崇义特别支部。1928年2月至1929年1月,中共赣南特委驻此办公。现为黄佐琰私宅,土木结构,四扇三间式,占地150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前厅木板、大门已腐烂脱落。
滴水垄
信丰油山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之一,一度是中央分局所在地。1935年春,项英、陈毅等领导人率领部分留守红军和地方武装从中央苏区突围到以信丰油山地区为中心的赣粤边区直接领导和指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援,红军游击队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游击战争就不能坚持。陈毅后来回忆说:“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生死与共的团结,要想坚持下来是不可能的。”
国民党军队得知项英、陈毅等领导人到达信丰油山的消息后,加紧搜山,采取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手段,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红军和游击队住的是草棚,吃的是山果野菜,穿的是破衣烂衫。“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这是陈毅1936年春在油山滴水垄写的《赣南游击词》中的诗句。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艰难困苦。
1936年1月下旬至2月,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靠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面对红军游击队的困境,信丰地下党员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开禁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杠中,把食盐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给游击队。项英、陈毅在信丰油山滴水垄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项英、陈毅和红军战士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夺取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正如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所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项英和陈毅处处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后,赣粤边地区形势稍微缓和,项英、陈毅等在油山潭塘坑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油山地下党员李绍仁得知项英喜欢吃当地老表自制的豆腐乳,就经常送一些来。次数多了,项英关切地问:“豆腐乳是从哪里弄来的?花了多少钱?”李绍仁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豆腐乳这东西,山里群众家家户户都有。过年的时候做,又好保存,可以一年吃到头。给你们的这一点,都是群众真心实意送的,不必花钱。”项英听了,严肃地说:“不要钱,那我和大老刘以后就不吃这豆腐乳了。”
有一天,油山游击队没收了土豪的一头牛。项英知道后,及时指示:“你们了解一下,看附近群众耕田缺不缺牛,如果缺,就把牛送给群众。”游击队到驻地附近了解情况后,向项英、陈毅反映,目前群众不缺牛,建议把这头牛杀掉,改善一下生活。项英、陈毅表示,牛可以杀,但要有福大家享,游击队吃一半,群众吃一半。坑村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牛肉。
1936年端午节这天,油山的群众做了一些粽子托李绍仁送给红军游击队。李绍仁知道项英喜欢吃没有盐味的白水粽子,便特地专门为项英做了几个白水粽子,一起送到了滴水垄。项英吃着香喷喷的白水粽子,忽然发现陈毅他们吃的粽子与自己的不一样,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李绍仁微笑地回答:“你喜欢吃没有咸味的粽子,这是特意给你做的。”项英听了,非常高兴,边吃边对李绍仁说:“感谢你们,感谢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
1935年夏,项英、陈毅派油山游击队李绍炳率两名队员去信丰油山上乐村召开反“清剿”斗争会议。这天黄昏时分,李绍炳一行正在村里开会,反动地主林新球带敌人悄悄包围会场……
此时,村里一个名叫朱乙妹的妇女,背着三岁的小女孩,去后山挑水浇菜。突然发现了敌人,她把水桶一丢,转身往回跑:“白狗子来了!白狗子来了!”李绍炳和两名游击队员听到喊声,果断从屋后门上山撤出。
林新球将全村人集中在村前的草坪上,威逼大家交出通“匪”的人,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林新球暴跳如雷地威胁:“如再不交出来,就吊死、打死你们!”但群众仍是默不作声。
敌人恼羞成怒,把两个60多岁的老大爷绑捆上吊时,朱乙妹大喝一声:“刚才是我喊的,与两位老大爷无关。”
敌人立即用刺刀指着朱乙妹:“你这‘土匪’婆把‘土匪’藏到哪里去了?”
“你们才是杀人放火的土匪!游击队是好人,你们休想抓到他们!”朱乙妹义正词严反驳。
“快把她绑起来!”林新球哇哇大叫。
“不用绑,我跟你们去!”朱乙妹神态自若,转身把背上的小女孩抱了下来,走到婆婆面前,跪倒在地,叩了个头:“婆婆,我对不起您老人家,您自己保重身体,我先走了!”说完,把脸转过来,默默地向草坪上的乡亲们扫了一眼,似乎在说:“乡亲们,不要为我难过,为了保护红军游击队,我死也心甘情愿啊!”
朱乙妹为了保护红军,保护群众,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永远铭记在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心中
赣粤边三年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的重要地区。1934年10月中共红军战略转移后,中共苏区丧失,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项英和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中国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从而保存了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重要支点,为中国革命和民族精神谱写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