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培训热线
18179971961
一、 北伐军进军赣州
北伐军两次进占赣州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从日本回到上海的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极力主张出兵讨袁,但是他们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由于仓促上阵讨伐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自从讨袁战争失败后,孙中山就以广东为基地,开展护法运动,并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同年8月10日,广东国民政府决定组织北伐军,讨伐北京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以求国家统一。
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下达北伐令,命李烈钧率军进军江西,许崇智率军出湖南。在入湘过程中,遭到湖南军阀赵恒惕的拒绝。于是,孙中山将北伐军大本营移设粤北韶关,集中兵力由粤入赣。6月上旬,北伐军在李烈钧指挥下分成3路,向驻守赣南的直系军阀岳兆麟部发动进攻,势如破竹,直逼赣州。军阀部队在赣州城郊楼梯岭和朱家村遭到惨败,弃城北逃。6月13日,北伐军进占赣州,委任了赣县知事和议会会长。6月15日,北伐军前锋进入吉安,威胁省会南昌,整个江西指日可以平定。不料,正当北伐军节节胜利之时,留守广州的陈炯明版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急电李烈钧、许崇智率北伐军回粤讨伐叛军、颜州复为北洋军阀所占,第一次北伐遂功败垂成。
1924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会议,决定乘军阀在江浙混战之机,再次组织北伐,并下令将北伐军改称建国军。是时,北洋军阀赣南镇守使方本仁,因军饷问题与江西督办蔡成勋产生矛盾、在刘士毅鼓动下与广东“建国军”联合,组成驱蔡联军。11月9日,建国车(北伐军)谭延闿部进占赣州,委任赣南行政长官。而方本仁则统领所部于12月5日攻入南昌。蔡成勋兵败化装狼狈逃出南昌。谁知方本仁取代蔡成勋为江西督办后,立毁前盟,竟派杨池生、杨如轩两师兵力进攻赣州的建国军。建国军不敌,于1925年1月4日退回粤境。第二次北伐又告失败,赣南再次为北洋军阀统治。
国民革命军光复赣南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组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东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926年7月1日,为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全国,广州国民政府下达北伐动员令。7月9日,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雄壮口号声中,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
江西尤其是赣南,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必经之地。中共江西地委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为迎接北伐军入赣,早在六七月间就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分赴全省各地开展秘密工作。被派到赣南的是共产党员朱由铿和曾天宇。他们到赣州后,做了大量的秘密宣传鼓动工作。信丰、南康、大余、崇义等县还秘密建立了国民党组织,为北伐军胜利入赣创造了条件。
1926年9月上旬,北伐军分3路向江西进军,其中第二路的第二军第五师和第五军第四十六团,分别从粤北和湘南直取赣南。驻守赣南的敌军为杨如轩师和杨池生师。杨如轩师驻赣州、信丰、三南一线:杨池生师驻大余、南康、上犹、崇义一线。此外,还有赣军赖世璜第四师驻石城、会品、于都一线。北伐军第二军第五师从南雄出发,9月4日攻“两杨”敌军节节败退。赖世璜的第四师,在北伐开始前就暗中接受了占大余县城,5日攻占南康县城。第五军第四十六团同时攻占崇义、上犹。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改编,被授子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番号,并接纳钟友千等共产党员在该部工作。北伐军进攻赣南时,赖世璜公开易帜,打出国民革命军旗号,从会昌、于都方向向赣州推进。随该军前进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员、共产党员钟友千等人,先行潜入城内,切断了赣州与外界的电话线路。面对北伐军的攻势,杨池生和杨如轩慌忙率残兵败将弃城向遂川逃窜。9月6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兵不血刃,进占赣州。北伐军入赣后,所经各地,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大余、崇义、南康、于都等县人民群众,组织了侦察队、运输队,支持北伐军作战。沿途群众纷纷为北伐军带路、送信、运输弹药、抬运伤员,还主动给部队送粮、送菜,进行慰问。北伐军进占赣州后,9月10日,赣州各界人士和群众与国民革命军一起,在东郊天竺山召开万人联欢大会,庆祝赣州光复和北伐胜利。至9月中旬,北洋军阀势力被完全逐出赣南。北伐军政治部门先后向赣南一些县派出行政长官。
二、赣州党组织的发展和中共赣州地委的成立
随着北伐军在赣州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在赣州的组织和力量也得到迅速发展。
中共赣州支部成立之后,支部3名党员分头深入到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宣传发动群众,发现和培养革命骨干,发展共产党员。1926年9月6日,北伐军进占赣州后,陈赞贤被任命为南康县行政委员长。他回到南康,一方面接管政务,雷厉风行地革除旧政,惩治贪官污吏,扫除腐败作风另一方面发展党员,很快建立了中共南康支部,并兼任支部书记。中旬,朱由铿到兴国,主持召集随北伐军回县的共产党员胡灿、鄢日新、萧以佐和先已入党的黄家煌、凌甫东、谢云龙等8人开会,成立了中共兴国支部、选举胡灿任支部书记。
9月中旬,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派员陈奇涵、萧韶、陈奇洛、钟赤心等8人,随北伐军经会昌到达赣州。他们与中共赣州支部接上关系后,在城内光孝寺共同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了广泛开展赣州工农革命运动、创办《国民日报》等问题。会后,《国民日报》很快出辰发行。中共赣州支部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政治部利用这个宣传阵地,广泛宜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反击赣州的国家主义分子周邦道为代表的反动思想的斗争。
10月初陈奇涵等共产党员奉命离开赣州,继续随军北上赣东北,留下萧韶、钟友千在赣州工作。此时、赣州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20余名。为加强党对赣州工作的领导,迅速打开赣州的局面,根据中共江西地委的决定,成立了中共赣州特支,陈赞贤、朱由铿、萧韶、钟友千等为特支委员,陈赞贤任特支书记。机关设在赣州西街豆豉坳广东会馆(今西津路染织厂内)。10月10日上午,赣州各界在卫府里广场举行“纪念辛亥革命节”大会。中共赣州特支在会上公开散发两千多份《中国共产党赣州特别支部委员会宣言》,号召各界为国民革命胜利而斗争。
10月下旬,参加广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第6期学习结业的江西籍学员丘倜、谢汉昌、舒国藩等23人,奉毛泽东指示,由丘倜率领经韶关回到赣州,与中共赣州特支取得联系。特支要求他们留下部分共产党员在赣州工作,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到各县发展中共组织,开展工农运动。这些同志中,陈泽浚派回到大余县,很快发展朱德元、陈明盛等3人入党,11月在大余县城北门街公济典铺成立了中共大余支部,陈泽浚任书记。舒国藩、谢汉昌派往信丰,11月末在县立高等小学成立了中共信丰支部,黄维汉任书记。谢汉昌又到崇义县,发展陈赞雍入党,接着陈赞雍介绍邓子恢入党,陈、邓又在县内发展党员,12月成立了中共崇义支部,陈赞雍任书记。丘倜、戴辉到于都,共同介绍张浩入党,11月成立了中共于都支部,丘倜任书记。此外,北伐军第五军第四十六团进入上犹时,第五军政治部派共产党员张芗莆到上犹开展工作。不久后,中共赣州特支也派尹学龄到上犹发展党员。张、尹取得联系后,共同发展曾丰延、巫大然、田金山等入党,11月在县城成立了中共上犹支部。
11月初,中共赣州特支开办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在招收的学员中先后发展共产党员59名。12月学习结束,这些共产党员中的宁都籍学员彭澎、邱洪生、王熠、杨新翊等回县后,成立了中共宁都小组;安远籍学员杜承预返回安远后,与广东东江党组织派来安远建党的谢育山(罗耕野,寻乌县人)取得联系,建立了中共安远小组;龙南籍学员廖光泮(廖献之)、赖玉衡回县后,也于1927年初在龙南县建立了党的组织”。
到1927年初,整个赣州已有10个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信丰、于都两县党组织1927年3月间分别发展为特别支部、中心支部。赣州党员人数发展到211人。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927年1月,中共江西区委@决定将中共赣州特支升格为中共赣州地委,并派来梁郁华任地委书记。梁郁华2月离任,地委书记先后由郭庭献、刘任秋、朱由铿、张世赡担任。
三、赣州党组织领导下的工农革命运动
赣州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中国共产党赣州地方组织建立后,在黑暗中苦苦摸索革命道路的赣州人民,有了指路明灯。中共赣州支部和中共赣州特支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领导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当中,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动赣州的工人运动方面。
赣州城内及近郊农村,有各类艺匠员工约18000人。辛亥革命后,员工们为保护自身利益,纷纷建起行业“神社”,如木班的“鲁班会”,缝工的“轩辕会”,厨师的“蟠桃会”,打铁匠的“老君会”,理发工人的“螺祖会”等,这些“神社”都推举本行业办事公道、最有威望的工友担任“首事”。每到年初二,就“起牙”(聚餐),大家在一起商定本行业的工价等大事,以维护自身利益。但这些行会组织并不能真正保护工人利益,斗不过资本家与统治者。
赣州党组织建立后,陈赞贤、朱由铿、萧韶、钟友千等分头深入各行业工友中,以各种方式与工人交友谈心,了解工人疾苦与要求,进行革命启蒙教育。1926年10月12日,中共赣州特支召集各“神社”首事与学生、农民代表40多人,在八境台召开筹组工会会议。陈赞贤向大家介绍了全国工人运动形势,通俗易懂地讲解了工人贫困的原因,分析了过去各行业“神社”的弊端,指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革命斗争的光明前途。代表们受到极大鼓舞,都表示要像省港大罢工那样,组织工会团结工人,为自己利益、为中国革命胜利而坚决斗争。会上经过协商,选出12名筹备委员成立了“赣州总工会筹备处”,陈赞贤任筹备处主任,萧韶、钟友千为常务筹备员。会后,他们分头深入各行业工人中,广泛发动工人起来斗争。钟友千深入到纺织工友中,与大家共同商议制定了《赣南纺织工会章程》,这个章程根据赣南纺织工友受压迫剥削的现状和要求,对基层工会的性质、任务、会员条件和义务以及工人的工时、工资、职业保障和劳资关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10月下旬,便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工会组织--赣南纺织工会。他们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其他行业,码头、药业、缝纫、笔墨、钱业等基层工会相继成立。至1926年底,赣州城内和赣县所属圩镇及南康县部分圩镇,先后成立了56个基层工会支部,工会员达18000余人。
正式成立赣州总工会的条件已经成熟。1926年11月初,在中共赣会州特支领导下,赣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赣州西街(西津路)豆豉坳广东会馆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有赣州各基层工会代表及兴国、于都、南康、万安等县特邀代表,农协学联等团体、驻军政治部来宾等,共110余人。钟友千主持大会。陈赞贤作《筹备工作报告》,萧韶作《赣州总工会组织章程、组织法的起草报告》。大会民主选举陈赞贤、萧韶、钟友千、阳立垣等33人为总工会执行委员,陈赞贤为总工会委员长,钟友千,萧韶为副委员长。总工会机关设在广东会馆,内设有组织、宣传、经济、女工、文书、总务等工作部门和纪律裁判委员会。总工会还成立了赣州工人纠察总队,萧韶任总队长。赣州工人们对总工会的成立热烈祝贺,赠送匾额一块,题有“工人堡垒,革命先锋”8个大字,表达了工人们对总工会的高度信任和期望。
在总工会成立大会上,陈赞贤根据党关于职工运动的指示精神,代表工友们提出了“六大要求”一、工友们进一步团结起来,巩固与健全工会组织:二、保障工友职业,资本家未经工会同意,不得辞退工友;三、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四、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的生活待遇;五、不得歧视女工、童工,实行同工同酬;六、反对打骂工人,废除打骂制度。这些都是维护工人利益的最起码的要求。中共赣州特支考虑到当时国共合作的政治形势,指示各基层工会与资本家和资方老板和平谈判协商,共同签订以“保障职业,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基本内容的劳资集体合同。
可是,工人们的合理要求,遭到以商会会长刘甲第为首的资本家的反对,签订劳资集体合同陷于僵局。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总工会决定发动工人们开展罢工斗争,并选定钱业为罢工斗争的突破口。
钱业是赣州经济活动的枢纽。钱业资本家既是经济实力派,又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选择钱业开始罢工,就打中了资本家的要害。陈赞贤、钟友千、阳立垣、萧华燧等工会领导,分头深入全城大小十几个钱庄,向钱业店员做耐心的宣传发动工作。钱业300余店员很快被发动起来。11月7日,钱业罢工开始。这天早晨,家家钱庄大门紧闭,钱庄门口张贴着罢工通告。各钱庄钱柜的钥匙,掌握在各店工会小组长手中,账本、票据也都由工会控制着。时近晌午,各商号、各作坊还拿不到现金,运转失灵,叫苦不迭。而各行业工友对钱业罢工却给予全力支持,农协、学联予以声援。总工会的工人纠察队,身穿黄衣黄裤,头戴黄色大沿帽,手持梭标木棍,在各主要街道和钱庄门口放哨巡逻,保卫罢工顺利进行。
钱业资本家面对罢工,起初还满不在乎。他们对店员说“你们罢吧!罢垮了店,大家同出店门,大家喝西北风!”还说:“加工资好说,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就加,明天复工吧!"资本家还利用亲戚、同乡、朋友关系,企图分化瓦解罢工队伍。这些伎俩,都没达到破坏罢工的目的。资本家急了,施出金钱、酒色诡计企图腐蚀总工会领导。商会派人找到陈赞贤的老师,要他劝告陈赞贤离开赣州,并许诺给陈赞贤一笔巨款。陈赞贤断然拒绝,并斩钉截铁地说:“我来赣州办工会,是奉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委派。赣州工人要求办工会,我就在赣州办。革命者岂能贪财,为钱而革命的是假革命,反革命。”金钱收买不动,就不断地下贴子请陈赞贤、钟友千、萧韶等去“宾谷馆”(当时赣州最豪华的饭馆)赴宴。3人收到请柬后,在上面写上“心领谢谢”4字回绝。后来请柬送得多了,他们干脆在报上刊登启事:“近因工作繁忙,各界酒宴应酬,一律谢绝心领。”以揭穿资本家的阴谋。
资本家黔驴技穷,最后请出赣县县长、国民党右派徐鉴出面,以召集“劳资仲裁会”名义,压工会屈服。工会代表据理驳斥,资本家图谋又未得逞。钱业资本家刘仿依,恼羞成怒,对着钱业工人代表公然辱骂道:“你们都是有知识的人,怎么能和那些剃头、修脚的人一样胡闹呢?”受到辱骂的工人代表尤其是在场的理发工会代表一听,火冒三丈。会后,钱业工会代表抓住刘仿依戴高帽游街,要他燃放鞭炮向工人谢罪。徐鉴因调处失败,第二天也夹着皮包灰溜溜逃离赣州。徐鉴逃走后,经各团体协商,成立了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组成的赣县临时政务委员会,推举陈铁(国民党赣县县党部筹备主任)、陈赞贤、张俊宰等为常务委员。临时政务委员会支持工会,各钱庄资本家迫于形势,被迫在劳资集体合同上签字,全部答应了工人的条件。
在钱庄罢工胜利的鼓舞下,各行业工会带领工人,不失时机地与资方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尽管后来中药业等少数行业资本家态度顽固,工人也举行过罢工斗争,迫使劳资方签订劳资合同,但其他多数行业都是劳资双方经过和平谈判,签订了合同。
赣州工人的斗争获得了胜利。工人们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经济生活待遇得到改善,职业也有了保障。工人的工资普遍增加30%左右,8小时工作制也基本实行,还兴办了一些工人福利事业。这正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1926年11月,国民党中央党部领导人宋庆龄、俄国顾问鲍罗廷以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张太雷,从广州去武汉,21日到大余县城,23日到达赣州,25日离赣赴吉安。他们到赣州时,赣州工人、农民和各界代表前往南外码头欢迎,并在卫府里举行隆重热烈的欢迎大会。宋庆龄、鲍罗廷在会上发表演讲,宣传三大政策和国民革命。他们考察了赣州工农的革命热情,认为工人运动除广州之外,赣州最好。赣州工人运动因此获得“一广州,二赣州”的赞誉。
赣州工人运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各县的工人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中共赣州特支从1926年11月上旬开始,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招收赣县、南康、宁都、于都、信丰、崇义、瑞金、兴国、大余、定南、龙南、全南、上犹、石城等14县学员92名。特支成员分别给学员们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浅说”、“阶级斗争概论”、“国际国内形势”、“国共合作”、组织工会农协的方法和领导群众斗争的艺术等课程。学员们还被组织到赣州城和郊区农村参加实际斗争锻炼。这些学员结业后,都成为各县工农运动的骨干。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1926年9月,南康县成立了县总工会。10月兴国县成立县总工会,辖有13个行业工会;大余县成立总工会筹备处,1927年1月正式成立县总工会。11月,信丰县、上犹县先后成立总工会,上犹县拥有会员1000余人。12月,宁都县成立总工会,但不久即遭国民党右派分子尹敬让等人封闭。1927年2月,彭澎、王俊等共产党人再次组织宁都县总工会筹备处,建立了10个行业工会。1926年12月间,于都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带领工人们大闹天主堂,赶跑了外国神父,没收了教会财产。1927年2月4日正式成立于都县总工会,接着县城工人举行了反对国民党右派无理殴打工人的罢工斗争。龙南、定南、安远、瑞金等县,都在1927年春成立了总工会或筹备处。石城县也开展了工人运动。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赣州工人阶级巨大的革命力量,即己显示出来。
赣州农民运动的开展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农民从封建桎梏的压迫、剥削下解放出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制定“扶助农工”的政策,提出要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从国共合作一开始,就特别注重教育和发动农民参加国民革命。中共赣州地方组织建立后,根据党的最低纲领和国民革命的宗旨,发动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赣南农民运动。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占赣州不久,共产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周冕受命来到赣州,专门负责指导赣南农民运动的开展。经中共赣州特支研究,周冕聘请钟友千、朱由铿、陈昌湛、谢学琅、顾光理、李灿春、宋文鹤、萧韶、刁友三、陈峰泉等人为委员,成立了赣南农民运动委员会。11月间,又召集了一次赣南农民运动扩大会,确定了赣南农民运动的策略,成立了赣南农民运动委员会,每县推举一名委员参加,并选出陈赞贤、朱由铿、钟友千、萧韶、周冕5人为常务委员,其任务是统一指挥赣南各县农民运动。
为了把广大贫苦农民迅速发动起来,周冕、谢学琅、顾光理、黄家煌等分头深入到赣县各乡村,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说明组织农民协会的好处和方法。赣县农村在大革命前就成立了旧式农会,以保护农会会员的耕牛、农具、森林树木,防止偷盗,维护农村治安。旧式农会或多或少维护了入会农民的某些利益,农民已初步体会到组织起来的好处。当周冕等农运领导人动员广大穷苦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时,大家积极报名参加,很快就在赣州城郊和赣县农村建立乡农民协会30个、区农民协会2个,会员4500余人。11月底,正式成立了赣县农民协会,顾光理任主席。南康县的农民运动,在省农协筹委会派来的黄兑指导下,也发展很快,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和10余个乡农民协会,农协会员三四千人。信丰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全县基层农协30多个,会员发展到8000余人。于都、瑞金、上犹、大余、兴国、宁都、龙南、定南、全南、会昌等县,也都分别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或县农协筹备处。
各地农协组织带领农民兄弟,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内容的反封建斗争,要求地主富农减免贫苦农民的租债。于都县农民协会还建立了“童子团”赣县、信丰等县农民协会组织了自卫军,以大刀、梭标、锄把充作武器,保护农民利益。土豪劣绅面对组织起来的农民,过去那种毫无顾忌地横行乡里、剥削农民的嚣张焰,不得不有所收敛。“意江贡水清又清,“二五减租翻了身,农民协会力量大,废掉债务一身轻。"这首流传在赣州郊区和赣县农村的民谣,道出了农协会员们的喜悦心情。
赣州“青年干社”的成立及活动
早在1925 年夏,赣州省立第二师范学生郭一清、黄达(今信丰人)前往南昌参加华中体育运动会期间,就经曾天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们回校后发展了一些团员,建立了赣州第一个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中共赣州特支和中共赣州地委成立后,非常重视发动青年学生参加革命。赣州当时有省立第四中学、省立第二师范、省立赣县乡村师范学校、私立中学等6所中等学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运动迅速开展,每个中等学校都成立了学生会,并成立了赣州学生联合会:在青年学生中发展了100多名共青团员,建立了共青团赣州地方委员会,陈家纪任书记。
为更好地团结和培养进步青年,1926年11月14日,中共赣州特支领导成立了共青团的外围组织“赣州青年干社”,发布了《赣州青年干社成立宣言》。它是由“一些很革命很纯粹的青年所组织”。党组织对它寄于很大的希望,认为“将来赣州的青年运动,或者可以从这个青年干社发源,或者可居一个领导地位。 赣州青年干社”在它的《成立宣言》中说道:“处在经济落后的、次殖民地的中国青年,不是过着人的生活咧!野蛮的帝国主义,残暴的军阀,不仁的贪官污吏,龌龊的土豪劣绅,重重地把我们包围,步步向我们进迫,闭得我们水泄不通,压得我们手足僵冷,使我们无从接受时代之潮流,无从窥见世界之大观,耳濡目染,不知西东,坐在一把'待死’的椅子上,除流泪呻吟外,也只好随生命之自然飘流。”面对这样的现实,“妥协吗?遁世吗?不行的,都不行的。血气方刚,精神充沛的,能作能为的青年,决不走这种弃甲兵而逃的下策,决不做这种怯弱庸懦的,含垢不自知差的勾当!"《宣言》号召青年:“整顿旗鼓,列好队伍,认定目标,立定足趾,拿掉头,丢开命,向黑暗的环境作一个一字形的冲锋!”“赣州青年干社”成立后,选出刁友三、谢学琅、李灿春、舒国藩等7人为执行委员。“干社”在基层设立了区分部,其成员在1927年春就发展到600多人,兴国、于都等县也建立了这种组织。
“青年干社”将进步青年吸引到自己周围,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宣传、发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革命风浪的洗礼,许多干社成员被发展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青年学生运动在各县也广泛开展,各县县城都成立了学生联合会,信丰县建立了共青团支部,于都县建立了共青团小组。青年学生们以高昂的革命激情,走出书斋,冲向社会,为波涛汹涌的大革命洪流推波助澜。
赣州商民、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赣州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大商埠,中小城镇中的商人,大都是小商小贩,大商号大商家不多。小商小贩在经营活动中本小利微,经常受到大商家的排挤倾轧,官府豪绅、兵痞流氓也经常对他们寻衅滋事。他们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的小舟,经常有被倾复的危险,因而渴望组织起来,争得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在国民革命的滚滚潮流中,赣州成立了油盐米酱纸烛界商民协会和洋货绸缎商民协会。信丰也成立了3个商民协会,龙南、会昌两县商民协会也在筹备之中。于都县商民协会成立后,共产党员、小商贩李晓峰被选为会长。他在中共于都中心支部领导下,代表中小商贩与豪绅地主展开斗争,挫败了豪绅地主企图将军晌负担大部转嫁到中小商民身上的图谋。李晓峰后被选为江西省商民协会常委。
妇女受三座大山压迫最深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解放妇女,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国民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赣州地方组织十分重视妇女的解放,积极协助国民党开展妇女解放运动。1926年11月间,赣州召开了一次妇女解放协会促成会,各界妇女代表参加会议。会后成立了赣州妇女解放协会筹备处,由戴源清、张家瑛、萧建德、刘淑贞等7人组成,有会员200余人。她们组织宣传队深入街头巷尾,宣传妇女解放的道理。可是,赣州妇女解放协会筹备处后来为国民党右派所控制,其成员中张家瑛等少数人成为国民党右派破坏工人运动的走卒。信丰、兴国等县也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